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普遍存在,在美國這樣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,這個現象尤為突出。但是美國的養老產業一直被廣大投資者所忽略。其實,養老類地產自1980年在美國初具雛形以來,已經歷了35個年頭。

  養老產業一直以來都被廣大投資者所忽略。事實上,在美國一些地區的養老社區甚至一直處於「滿員」狀態,養老院一房難求。其實這對想要投資美國房產的人們來說並不失為新的投資機會。在美國,養老類地產自1980年在美國初具雛形以來,已經歷了35個年頭。這35年的發展也使其成立了一套完整的體系與法規。

按照服務專業程度的不同,美國的養老類地產可以分為五種類型:

  第一類是ActiveAdultCommunities and Senior Apartments,這類型養老地產主要以公寓為主,要求入住老人在55歲以上。主要提供的服務有日常娛樂活動,豐富老人的生活。

  第二類是比ILFs提供更多服務的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,簡稱為ALFs,主要群體有奧茲海默(老年痴呆症)患者等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。

  第三類主要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,三餐和交通,叫做Independent Living Facilities,簡稱為ILFs,也被稱作congregatecare facilities。這類地產大多是出租的為主。

  第四類可提供最高等級服務的社區,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,即SNFs,必須獲得州政府的許可才能營業。主要為老人提供日常的醫療服務,出院後護理、恢復。這類社區的支出大部分由美國社會醫 療保險承擔(Medicare/Medicaid)

  第五類可以提供「一站式」服務,可以說是以上4種類型的綜合體,叫做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,簡稱為CCRCs。社區內既提供醫療服務,也提供家政、三餐服務等,可以算作是養老類地產中的「頂配」。

人口老齡化嚴重,美國養老類地產市場潛力巨大

  在1964年之前出生的人口已步入老年,這些都將使養老需求產生巨大的缺口,美國養老類地產的潛力巨大。

  首先是二戰後的嬰兒潮,也就是1946-1964年出生的人口,為美國貢獻了8千多萬人口,是美國有史以來持續出生人口最多的一代。根據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,這類人群佔總人口的16.7%,每年支出達到2萬億美元。

  然後是沉默的一代,大約有5千萬人出生在1925-1945年的大蕭條時代,他們其中的大多數已經退休。

  最偉大的一代也就是1945年之前出生的人口,這一代人屬於「二戰老人」,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經歷過戰爭的洗禮。由於年事已高,這一代人需要更專業的護理。

投資不足,美國養老類地產供不應求

  1990年之後,養老類地產的供給就一直處於下滑狀態。到2002年,新建養老地產較1999年下滑了近80%,這一現象主要歸結於投資者目標轉移,資本輸入減少。在過去的幾年裡,開發商重新重視養老類地產,新開工項目如雨後春筍。然而,這些新項目仍不能完全滿足需求。

  在需求方面,自2000年以來,65歲以上人口就一直處於與穩步增長狀態。數據顯示,每年約有50萬人加入「65+大家庭」。根據美國統計局預測:2030年,美國65歲以上老人將佔總人口的20%左右。人口老齡化也為養老類地產提供了發展契機,該市場將會從幕後走到台前,成為主流地產開發項目之一。

 

出處:居外綜合

 

海外房產,海外置產,海外投資,投資,東協,包租,馬來西亞房地產,美國房地產,澳洲房地產,英國房地產,柬埔寨房地產,亞太房地產,泰國房地產,菲律賓房地產,印尼房地產

 

arrow
arrow

    肯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